pic_22當你來到西門町,可曾發現街道上時髦流行的店家招牌上,錯落著一些復古懷舊的歌廳招牌?雖說西門町是年輕人的地盤,但是早在國民政府遷駐台灣之後的西門町,可媲美上海十里洋場繁華喔!1954年當時政府推行了一連串的促進經濟繁榮的政策,經濟的快速發展,反映在西門町的便是娛樂事業多元化,電影院、大型商場紛紛開張,歌廳、舞廳一家一家的開幕,華燈初上、夜夜笙歌,彷彿是昔日上海十里洋場的縮影,也顯現了當年撤退來台的異鄉人對家國的懷念。其後由於歌廳、舞廳急速增加,登台的歌星競相跑場,單純的歌曲演唱演變成為後來的秀場文化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加上娛樂型態的改變,於是在時代潮流的演進之下,盛極一時的歌廳文化逐漸消退。
在歌廳文化逐漸褪色的當下,專為喜愛聽老歌的歌迷所開設的紅包場便出現在西門町,一般紅包場的表演,通常是台上歌手一邊演唱經典小調、一邊走下台跟在座叔伯熟客親切問候,而客人也會回贈紅包給演唱的歌星。
根據報載,1981-1990年代中期,每天穿梭在全省紅包場的客人有三萬多人,促使紅包場店家數快速增加,最多時高達近二十家。時至今日,隨著西門町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聖地,觀光紅包場的顧客日益減少,「紅包場」這個名詞也隨著日漸凋零的老顧客中,慢慢走向歷史。